冯李娜老师的语文课《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以热点素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提炼法”“情感勾连法”整理素材,并通过现场互评互改强化实战能力。教研员李燚鑫老师充分肯定课堂设计的创新性,并强调需深化“大背景与小人物”的逻辑关联,培养策略化写作思维。
“从现象观察到规律总结,最终回归现实应用”,课堂形成完整思维闭环,既夯实了学生的审题意识,又提升了知识迁移能力。此次视导为中考作文备考指明方向——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锚点,推动语文教学迈向高阶。
王雅琪老师的数学复习课以“二次函数值比较”为课题,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图像直观走向代数推理。课堂上,学生自主呈现两种典型解法,在“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的思辨中深化理解。教研员林老师评价:“课堂不重题量重思维,学生参与度高,同伴纠错机制效果显著。”
针对初三备考,林老师建议优化题目梯度设计,兼顾基础巩固与能力跃升。这堂课不仅展现了数学逻辑之美,更以“双轨并行”的教学策略为中考复习提供了可复制的思维进阶路径。
初三年级李宇老师的英语写作课以“饮食、运动与健康”为主题,通过“健康习惯盲盒挑战”“词汇社区构建”“汉堡包写作框架”等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课堂上,AI批改工具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写作效率,学生实时演练中考作文,实现语言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双提升。
深圳市英语教研员李睿老师高度评价:“技术融合精准高效,教材整合科学减负,课堂氛围浓厚且目标明确。”同时,她建议进一步优化审题训练与发散思维引导,分层设计词汇句型,助力学生突破写作瓶颈。李宇老师的课堂生动诠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初三英语备考提供了创新范式。
3月18日上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秦耕耘老师莅临我校,深入课堂观摩刘芳老师执教的《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复习课。刘芳老师严格对标课程标准,围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活转型、教育文化革新三大核心板块,通过主题式材料题检测学情,精准定位知识盲点并融入解题指导。
课后,秦耕耘老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深度挖掘民族资本家张謇“实业救国”精神的育人价值;二是注重思维可视化,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升华;三是关注学生课堂状态,调动“五动”激发学习热情;四是强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框架。
刘芳老师的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借助AI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为初三历史复习提供了有益借鉴,让教师们明确要深入了解学情、研究课标、吃透教材,制定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复习计划,助力学生形成历史思考力。
杨阳老师的道法复习课《权利与义务的生命图谱与实践交响》以AI技术为亮点,通过“豆包人机对话”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强化法治精神与责任担当。教研员唐雪梅老师指出:“道法教学需立足学科育人,让学生在‘做中学’中形成价值认同。”
课堂紧扣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唐老师强调,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潜能,以兴趣驱动学习,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本次活动有效为道法学科的中考复习注入了人文温度与技术深度。
陈曲桐老师的地理课《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以“两岸同源庆新春”为引,通过春节习俗、凤梨种植、产业转移三大维度,串联自然地理与人文经济。教研员张静老师盛赞:“问题链设计环环相扣,从现象到本质,生动诠释‘两岸一家亲’的深层逻辑。”
课堂融合区域认知与家国情怀,以“现象-关联-本质-迁移”的思维路径锻造学科关键能力。张老师建议进一步强化读图分析与课堂小结,为地理备考提供了“生活化+科学化”的双重启示。
孙丹老师的生物课《传染病及其预防》以AI数字人发布“校园流感防控任务”开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讨防控策略,课堂氛围活跃。教研员徐鹍指出,“技术应用贴合教学需求,案例与教材衔接紧密”,同时建议精简活动环节,优化任务分层设计。
教学处方榕彬主任强调需通过病例对比深化概念理解,并以启发性问题驱动知识体系构建。这堂课以“真实问题”为轴,展现了生物学科“技术赋能+实践育人”的融合之道。
本次教研周活动中,市教研员深入课堂,既高度肯定了深大附中教师团队对新课标的精准把握与创新实践,又针对各学科痛点提出优化建议:
1 强化思维训练
一是要强化思维训练,注重发散思维与严谨推理的平衡;
2 理性融合技术
二是要理性融合技术,在教学中,AI工具的应用应兼顾效率与深度,避免流于形式;
3 分层精准施策
三是要分层精准施策,教学设计需关注学生差异,实现“减负增效”。
本次教研周既是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迈向卓越的新起点。教师们以精湛技艺点燃课堂,教研员以专业视角引领方向,学校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命题。未来,深大附中将继续深耕“技术赋能、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地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