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学第一课撞上《流浪地球》
陈琳
春节过后,很快又到了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是很关键的一课,按道理要讲评寒假作业了,但是,我决定另辟蹊径,从春节档的电影说起。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可谓是百花齐放,佳作辈出。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流浪地球》,片中的场景、台词、科学性等引起了线上线下广泛讨论。而片中最火、最经典的场景是多次出现的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的那20个字,这20个字也被广大网民改编运用到开工、开学等各个领域。于是我也想蹭一下这个热点,给孩子们上一节“有点儿意思”的《开学第一课》。
我用电影台词改编成的“深大附中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学习第一条;作业没做完,开学两行泪”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大部分同学看过或者听过这个话,又切合开学前补作业的情形,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也进一步消除学生接下来听我讲评寒假作业情况的怯意。地理的寒假作业有四套试卷和用PPT做“深圳地理三行情诗”明信片。有了电影台词的铺垫,同学们也有了心理准备,所以我先展示班级同学四套试卷的完成情况,一一询问同学未完成作业的原因,并利用朋辈的力量让其他同学来帮助未完成作业的同学意识到遇到困难要如何寻求帮助并解决,进而使他们提高主动完成、想办法完成作业的意识。随后,我点开放在电脑桌面上的地理PPT作业,同学们看着自己和其他人的作业在电脑上,有天然的兴奋感,想要看看别人做得怎么样。对于PPT文件的命名,我们年级做了要求,即命名方式为“深大附中-初一X班-姓名-指导老师姓名”,在打开文件夹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发现有的同学按照格式命名,有的同学就“地理作业”甚至“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命名。同学们自己就会发现文件命名不规范会带来哪些问题,我也把这些命名不规范的同学作业打开,一一确认并修改文件名称,并且对这些作业进行现场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借用了电影《流浪地球》结尾程序员李一一编程救地球这个梗来提醒孩子们,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最后也现场演示PPT制作过程及一些排版需要注意的事项,结束寒假作业的点评。
点评完作业之后,感觉有一些同学开始变得蔫蔫的,我便将刚刚那页“深大附中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学习第一条;作业没做完,开学两行泪”PPT打开,问同学们这句话是来自哪一部电影呢?大部分同学都看过或了解过,而且大部分同学很喜欢,于是气氛又开始活跃起来。“《流浪地球》!”“是的,请问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呢?”这时候孩子们都很活跃,纷纷举手回答。请同学分享完后,我便在PPT上把故事梗概给放出来,但有四个词——“太阳”、“地球”、“木星”和“比邻星”被我圈了出来。
师:“地球借助木星逃离太阳系,到达比邻星,那么这四个天体是不是同一种天体呢?”
生:“不是”
师:“那哪几个是一种天体呢?属于哪类天体呢?”
生:“太阳和比邻星是恒星,地球和木星是行星。”
师:“很好!行星绕着恒星转,那绕着行星转的是什么呢?比如我们的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是行星,月球是?”
生:“卫星!”
师:“很好!太阳系是由哪几大行星组成呢?”
生:“八大”,学生在台下七嘴八舌回答出八大行星。
PPT展示《太阳系的组成》图片,并把八大行星的位置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进行数字排序,问学生:“《流浪地球》中的两大‘主角’——地球和木星分别是序号几和几呀?”用情景代入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回忆起小学学习过的相关内容。
生:“地球是3”和“木星是5”。
这时候我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地球在驶向木星的过程中,日地距离增加,地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会变冷”。
这时候我给孩子们放了一个短视频,讲述离开太阳后地球会怎么,然后再给孩子们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和表面温度表,让孩子们从表格中总结出当日地距离增加,地球的表面温度会从现在的15℃下降,但会比木星的表面温度高一些。因此孩子们了解了影片中地球表面温度下降到-80℃以下也是合理的。随后,我展示一些影片中地表形态的图片给孩子们,让孩子结合视频资料和从影片截图感知日地距离增加对地球的影响,自己总结出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对于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有着重要的作用。
师:“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影片中的地表温度下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就是上学期我们学过地球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
生:“3:7”
师:“对,也就是-80℃的时候,全球的海洋应该都怎么样?”
生:“结冰”
师:“对。我们现在那个大洲几乎是被冰雪覆盖的呢?”
生:“南极洲”
师:“南极洲是什么颜色的呢?气候特征是什么?大家可以迅速翻一翻我们七年级下册的课本,看书回答。”
生:“南极洲是几乎白色的,课本63页提到气候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师:“是啊,那为什么影片中-80℃乃至更低温的地球会是蓝色的且还下着雪呢?”
生:“是哦,会不会是反射?”“好像bug”“对哦,有问题”……
师:“老师我也觉得好像有点问题。另外这个电影还有一个剧情是刘启一行人从北京出发运送火石前往杭州,途经上海的时候看到东方明珠塔已经成了废墟。我们来看看中国地图,从北京到杭州会不会路过上海呢?”
生:“不会,好像有问题。”“老师,我觉得没问题啊,那时候海平面都上升了,车可以在冰上走啊!”“对啊,老师,可能是那时候全球结冰了,只能绕去上海再到杭州呢?”“但是这明显是绕路了啊,可能是个bug”……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了从北京到杭州途经上海这一剧情的合理性,我让大家各抒己见,不做评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一味认可权威、接受“标准答案”,要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老师我还有些疑惑,就是运送火石到杭州和影片结尾的苏拉威西,也就是这两个地方有行星发动机,我们来看一下行星发动机的图片,行星发动机巨大的能量使得地下城的人也得以维持生活。那么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电影里行星发动机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同学们从PPT的图片中可以看到,行星发动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以及赤道附近。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些行星发动机不能分布在南半球,要分布在北半球?能不能结合上学期学习的地理知识来解释一下?”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的说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行星发动机需要在比较坚固的陆地分布,所以分布在北半球比较好;也有同学说北半球的人口比南半球多,所以地下城北半球的需求也比南半球多;也有说北半球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相对其他板块要坚硬,更适宜行星发动机的制造……
等同学们讲完自己对行星发动机分布原因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大家:“影片中刘启一行人把火石运送到杭州,我们能不能来探讨下杭州布局行星发动机是否合理呢?刚刚提到,行星发动机由于体积庞大,需要大量火石,其布局最合适是在什么地区?”
生:“应该在靠山的地方,火石是炸山来的。”“应该在有坚实土地的地方。”
师:“我们看看地图册的地形图,杭州是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图上是什么颜色?代表这里地势怎么样?”
生:“这里是绿色,代表地势平坦,海拔在200米以下。”
师:“影片中以及刚刚看的视频都提到说海平面上升300米以上,那也就是杭州这个地方到时候都怎么样了?”
生:“应该早都被淹没了。”
师:“而且杭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里是流水堆积形成的,土质会怎么样?”
生:“会比较松散。”
师:“这里分布行星发动机合不合适?”
生:“好像不太合理。”
师:“影片最后刘启一行人到达的苏拉威西是位于哪里?请看地图册,有没有人能又快又准地表述出来?”
同学们看地图册,有的同学回忆起片中苏拉威西是在东南亚,一下子就翻到地图册《东南亚地形图》,兴奋地举手。我让举手的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其他同学苏拉威西的位置,有的直接用经纬度位置来告诉大家,有的用海陆位置等等,在同学们向其他同学形容苏拉威西位置时,听着的同学会对回答者表述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达到朋辈互助的效果。
这时候也接近下课了,我对孩子们说:“今天大家都很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很棒!了解一个大洲一个国家,先要了解它们的位置。希望大家能记住位置的表述方式,并将之用于我们下一节课《亚洲的地理位置》上。在苏拉威西布局行星发动机的可行性,大家可以思考并课下讨论一下。还有就是虽然我们今天讨论了很多《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一些疑似有问题的地方,但是这部电影可谓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没看过的同学还是值得一看。最后希望大家以后看书、看电影都带着疑问来看,乃至对生活常见之事也保持好奇心,多思考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