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学生们对荆轲刺秦的故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就针对某些细节给他们抛出一些问题,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思考,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头脑风暴,课堂达到炽热化的状态,十分令人惊喜。
注意到课文描写秦武阳在面见秦王时的反应和之前交代的特性存在较大反差,我便提出问题:对于秦武阳的反应,你们有什么看法?前面不是说他杀人不眨眼吗?那么心狠手辣的一个人,为什么还没开始行动就吓得脸色都变了?
马上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这是秦武阳装出来的。他假装对秦王很畏惧,就让秦王有一种无比的优越感,让他放松警惕。这样的话,秦王就无法想到,这么害怕他的人是来杀他的。”
很多人点头表示赞同。又有人站起来说:“我觉得不像是装的。秦武阳虽然杀人很多,而且杀人不眨眼,但从课文来看,他出身卑微,是小地方来的,没见过世面。他以前杀人都是在市井小巷中,杀的也应该都是一些草民小人。现在如果让他去刺杀一个王,而且我们都知道,秦王武艺高强、驰骋天下,那么跟秦武阳在市井小巷里杀人肯定是不一样的。况且他还只有12岁,只是个小孩。这种恐惧害怕是很正常的,所以我觉得不是演出来的,就是秦武阳真实的反应。”
教室里一阵掌声响起。“大家很有综合性思维啊,能够联系课文上下文,还结合了平日里对人物的了解来进行分析。很棒!”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觉得秦武阳就是演的。不然的话,他如何把地图给荆轲?不把地图给荆轲,那匕首就到不了荆轲的手上,荆轲也就刺不了秦王。”
大家似乎又被打开了一个新思路。紧接着好几位同学都举手示意,神情很激动。我笑着让他们一个一个地陈述。
“那为何不一开始就直接让荆轲拿地图,秦武阳拿樊於期的头函?”
“我觉得这里面有问题,我们看最后的结果,荆轲并没有成功刺到秦王,结合老师之前讲的关于荆轲的背景故事,荆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刺客,他剑术实在是一般。所以说,还不如一开始就是安排秦武阳去刺秦王。秦武阳武功明显高于荆轲,为啥不让武功更高的人去刺,成功率肯定更大。”
我也被大家的活跃感染到了,这些问题以前还真没想到过,“大家的观点都很有意思哈,说明大家都很有问题意识。能够去发现问题,而且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这一点很好。所以现在问题就落着于到底是该派谁去拿地图刺杀秦王,秦武阳在这场刺杀安排里到底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
大家开始陷入安静思考。“刚刚几位同学的观点都有道理。老师的个人意见是,荆轲作为刺客,虽然剑术不是太高,但是这种近身刺杀的行为,我想更多考验的是镇定、应变的本事,剑术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太子丹一直侍养荆轲,对他了解也比较多,对他这方面的品质信得过,从最后结果中荆轲到死也丝毫没有畏惧没有放弃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相反,秦武阳的话,太子对他了解不够多,他虽然杀人如麻,但是面对大场面究竟能怎样发挥,太子是没有把握的。所以只是让秦武阳做副手。不过,这里面也有或不太通的地方。事实究竟是怎样,或许也没法考证了。你们言之有理即可。”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感觉这篇文章有些细节真的就是有点矛盾,充满了bugs啊。”
大家哄堂大笑。
这位提出“bug论”的同学继续阐释:“你们看,荆轲死的时候说事情没成功是为了想活捉秦王来订立盟约,但是你看他前面的准备是求得了最锋利的匕首,而且还在匕首上下了剧毒。只要稍微刺一下,那秦王不就立马死了吗,还说什么活捉?所以荆轲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又有一个同学补充:“对啊,他到底要不要杀死秦王?他前面说‘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又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若是能活捉秦王,订立了盟约,秦王能不能遵守盟约?能不能让他安然回到燕国?他若是杀了秦王,必然被秦王的人所杀,那肯定也回不去了。”
我被大家的问题又一次震撼到了,荆轲到底想不想一剑刺死秦王,竟然也被他们看出问题来了!“大家真的是很用心啊,这样的细节都注意到了。所以这两位同学提的问题确实是问题哈。大家想想有什么解释吗?”
大家又一次陷入思考。“老师的意见是这样啊,第二位同学说的问题呢,这涉及到词义在具体语境中的解释问题。‘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的‘反’是针对“使命”而言的,是如果不能成功完成使命、不能复命的意思。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针对自己生命而言的,就是说荆轲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也就是说荆轲心里想的是:弃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也要去完成太子丹交给自己的使命。至于最后说想活捉秦王,可能也是一种开脱之词,为的是不想让自己让燕国在秦王和秦臣面前太丢脸。但是也可能确实是荆轲自己依据自己的判断和决策来行事,虽然按太子的计划是要杀掉秦王,但荆轲自己想通过活捉立约的方式来保全燕国,可能他觉得这种方式比一下子杀掉秦王更有用。当然,你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过你们也真是厉害,竟然能从文中发现这么多新问题,这些可都是以前没人发现过的哟。”
大家笑,“这篇文章真的有好多bugs啊。”我也跟着笑。
正在这时,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慢条斯理地说:“我觉得吧,这里面bugs这么多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战国策》这本书,它不是某一个人完整写出来的,它是汇集了很多资料,最后由淮南王刘安编的。所以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过去历史上什么人讲了什么话,做了什么动作,这些细节很有可能就是刘安他自己想象添加上去的,不一定史实就是如此。所以现在看来就有一些逻辑不清的地方,也很正常吧。”
大家鼓掌。“老师真的叹服啊!特别棒!这位同学竟然能跳出刚刚我们讨论的固有思维,提出另一种解释思路,而且他的解释也符合事实,很有道理。很棒!”
“所以说,一个事件一个文本很可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解读。陈凯歌就拍过《荆轲刺秦》的电影,那他在导演作品的时候肯定得有他的解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电影来看看,看陈凯歌这个大导演对历史细节是怎么处理的。”
课堂很快就结束了,但大家似乎还意犹未尽。
一场由一个边缘问题引发开的讨论,看似游离了常规课堂教学,但实质并没有游离。
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们去思考问题,这可以很有效地带动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来把握文本,进而深入人物心理、分析出人物形象。完全收到了比单纯分析人物形象更好的效果。
同时,这可以让学生们去思考问题,并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尝试去解答,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乃至孩子日后学术研究都很重要。孩子们能放开思路,去质疑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清理出故事逻辑,而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他们尤为重要,新课标尤为重视思维发展,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所以这堂课的讨论也不妨视为一次思维发展、头脑风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