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之间,初中的第一年就在各种收获和各种遗憾中悄然而逝了,我也陪着初二(4)班的孩子们一起成长着。然而,我始终有一种感觉,我似乎并不是太了解他们。都说初二才是孩子们调皮捣蛋的爆发期,我们班又是走读班,我和他们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我想,只有更多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才能够有效地防止“突如其来”的“爆发”和措手不及。于是,开学第二周,我和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真心话”游戏。
我准备了两种纸条,一种是白色,一种是粉色。我告诉同学们可以匿名写上自己的喜恶。白色纸条写上“我不喜欢......”,粉色纸条写上“我喜欢......”内容不限,可以是某同学,可以是某件事,甚至包括学校的某项规定,等等。
到了激动人心的抽签环节,我找到了一名平时比较害羞腼腆的同学上前来为大家分别抽取10名“幸运观众”的投稿,然后我读给大家听。
单纯的同学A(男):“我喜欢和张**(女)一桌。她能督促我学习,还会制止我上课走神、偷懒等行为。”原来,青春期的男女同学有着纯洁的友谊。这给予了我给男女同学编在一起坐的肯定。
成绩在B和B+徘徊的同学B:“我不喜欢考试。每次分数一出来,分数等于爸妈的表情。”我观察到:同学们看了看彼此,会心一笑。
班干部C提到:“我喜欢班主任张老师,我喜欢她的课,她教会我知识而且对班级极负责任!”我有点小喜悦。
正义的同学D说道:“我不喜欢L,他总是在教室吃零食还制造很多垃圾。”那L同学的脸“唰”的红了,十分羞愧的样子。
精彩愈演愈烈,同学有对食堂、作业的吐槽,有对未来的期待,还有对其他老师和某位同学的告白……我能看出同学们眼中的期待, 每当我读到一个“真心话”后,他们欢呼雀跃,或互相猜测纸条来源哪个同学。那眼神是一种久违的相互信任的光芒。
轮到我总结了,我也分享了我的喜恶。
我说:“我不喜欢你们在走廊里看到我,恭敬的鞠躬千篇一律叫我老师好。”
“咦?”他们疑惑。
我说:“我希望你们无论在哪里看到我,都能欢呼雀跃因为喜欢我而叫我老师。”
“这样......”他们秒懂。
我说:“我不喜欢你们个个都优秀。”
“为什么?”他们更加疑惑。要知道,过去我一直严格要求他们,总是强调优秀。
我说:“我不希望你们成为‘优秀’的别人,我希望你们找到你们自己,成为心目中最美的自己!”
“……”他们似乎陷入沉思。
一节班会就在孩子们似懂非懂的沉思中结束了。
没想着仅一次班会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但,孩子们已开始悄悄变化:曾经一些在路上会故意闪躲我的孩子们会主动扬起笑脸来和我打招呼;每次晨读,他们比之前更加积极、更加快速的进入状态,更加大声的朗读,这是一个更好的开始。
我想,我能做的就是逐渐破冰,“消融”他们内心防备的冰山。给他们一个发泄负能量的出口和表达自己内心声音的方式。以往一些同学会被贴上“和老师打小报告”的标签,或羞于和老师聊天,而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真心话”来勇敢地、恰当地发表意见、发表心声。于被点名的同学而言,也不失为一种善意的提醒。我想在此后的班会上增加问答环节,同学们也可以随意提问,要求另外一个同学或老师来作答。我想,在他们疑惑的时候指出一个方向,总能让他们看到前方有光。
不久以后的班会课,同学们直接要求:“老师,我们能再来一次‘真心话’吗?”其实,不仅我需这样的“真心话”,孩子们更需要聆听彼此的“真心话”。(张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