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情理兼长的精品课堂
(2017年第14期)
康立,一个令每一位深大附中人都引以为傲的名字。他曾被校长赞誉为“深大附中‘科研引领,培养专家型教师’教育理念指引下,涌现出的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老师的突出代表”。他也曾受到市语文教研员給予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的极高评价。从教三十载学生们送给他“康康”的昵称,年龄五十余却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尝试用新媒体实现教学的创新。康立老师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康康说作文”,无偿与大家分享自己高中作文教学的心得和体验,还经常“下水”亲自实践,每一期公众号的推文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正是由于康立老师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因此,对于我们2017年新入职教师而言,虽然大部分都还没能来得及与康老师会面,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早已不再陌生。
康立老师精品课堂预告
爆棚的教室,欢乐的笑容
扬名于外便易引人慕名前来。当得知康立老师接受了学校的邀请,将要为大家带来课题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精品课堂时,想要一睹康老师课堂风采的诸位老师们居然将高一10班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这些观摩者不仅仅包括我们这些即将走向讲台的“准老师”们,还包括那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各年级组的其他语文老师,甚至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们。预备铃响起,着一身正装的康立老师在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掌声与欢呼声中踏步走上讲台。大家都明白,这注定是一场课堂的盛宴。
康立老师用深情来讲课
康老师的课是至情的课。这样的课堂效果必得要求一个至情的人。我们发现,康老师在课堂上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他的情绪。从声音的抑扬顿挫到动作的前仰后合,从高频使用的语气词到生动活泼的表情语,所有这些能够传递情绪的符号都被康老师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随着词中意象的变化产生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境感。可是,如果你就此认为这便是康老师的至情里所包含的所有情绪,那这种至情也未免有些肤浅了。其实,康老师的至情里还蕴含着智慧的力量,伴随着他对词人思绪历程的起伏贴近,伴随着他对词中渗透出的人生哲理的逐步品析,最大限度地感染着我们所有听课人的情绪,也启发着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这样的情绪因为注入了哲思的力量而显得愈发深刻,其话语一出也总使人有如沐春风的感受。尤其是当康老师由词人对“江月”的凭吊生发到追求永恒的层面时,我们真是觉得,康老师是真正懂苏轼的。
康立老师提醒大家按逻辑思考
康老师的课也是至理的课。有些理科老师,甚至是某些其他文科老师曾一度认定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与高考脱节的,因而也诟病语文课是一种任性发挥的无效课堂。然而康老师在这堂课上多次强调语文学习与逻辑能力培养的密切关系,也认为现在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对逻辑能力的考察。在引导学生对苏词中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苏轼的人格形象进行品悟时,他特别提醒学生要按照逻辑去思考,按照常情去忖度。无论是逻辑还是常情,它们其实都是暗含着规律、包含着理据的。此外,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康老师的整堂语文课也是紧密围绕着三个概念(即“咏史怀古诗”、“抒情主人公”、“豪放派词”)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的,尽管中间穿插了许多繁枝茂叶,但是不断挖掘三个概念在文本中呈现出的意义这条主线索仍然很明确,而这除了能够显示康老师具备把控课堂的丰富经验外,还折射出他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康老师的一堂《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们仿佛能跟着苏轼,身临其境地站在长江边,感受大江东去的壮美辽阔;也仿佛能跟着周瑜,在赤壁边跟曹操对峙,留下战场上的千古传奇。大景生大情,在课堂的最后,学生们仿佛成了苏轼本人,感受到了追求人生永恒价值的意义。康老师的这堂精品课堂,也让我们这些新入职教师不约而同地感叹道:“明明知道这是鸡汤,我们也不排斥”。我们之所以愿意主动地去接受康老师的这碗鸡汤,大概便是因为我们认可他那情理兼长的讲课风格吧!
文字记者:陈亚琼、伍懿、徐小嘉
摄影记者: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