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鼓励“打岔”
梁锦瑜
有人曾问过我,学生如果问了一个老师一下子答不上来的问题,那该怎么办?学生课上“打岔”,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就一定是“不务正业”或者“想入非非”吗?
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孩子“打岔”,鼓励孩子敢想敢说。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会被孩子们漫无边际的提问“打岔”给“吓住”了,“老师你说在百慕大消失的人是不是去了另一个时空”,“在修建金字塔时有外星人来帮忙吗”……孩子们大开脑洞,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都涌现出来,这些问题着实敲击了我的小心脏。有些老师会说,这些问题是不会考试的,把书本上的内容解决好了就万事大吉了。
但这些“打岔”的提问真的不重要吗?我始终坚定地认为,教育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的神圣工作。
我们的教学,不是流水线上的机器,我们的孩子也不是流水线上的整齐划一的产品,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疑问,自己的回答。他们可爱的小脑袋里装的是认识世界的热情,他们的提的问题都是叩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在学习大洲分布的时候,有同学举手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没有北极洲?”当时课堂上一下子就冒出了窸窸窣窣小声讨论的声音,很多同学脸上面露喜色与好奇,对呀,为什么没有北极洲这么一个说法呢?有A同学回答道,因为大洲是大陆与岛屿的合称,而北极圈以北都是海洋,因此不能称为北极洲;B同学回答道,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圈附近的海冰融化;C同学说,现在只有南极洲,但假以时日,地球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不存在南极洲,出现北极洲……
这些“打岔”的提问,我们要细心呵护,大力表扬,这代表了孩子对这一知识进行了思考,他们在尝试寻找答案,解释心中的疑惑,感受到探索曲径通幽的乐趣。学习,不只有考试,允许“打岔”,鼓励“打岔”,让孩子感受到思考和探索的快乐和豁然开朗。
再如,在学习中国的三大平原,给孩子们看了赵本山和宋丹丹两位在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片段,孩子被小品的轻松欢快的气氛感染,孩子们开启“打岔”模式,他们为什么叫“黑土”和“白云”?深圳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足记遍布大江南北,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有孩子是这样分析的,东北的自然环境好,有肥沃的黑土地;有孩子补充说道,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漫长,在冬季时东北农民在农闲时自娱自乐,衍生出“二人转”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风趣幽默……
在宽松、民主、自由开放的空间里,课堂是一个可以天马行空的地方,这种课堂上的小插曲,打开孩子们的思路,大胆提出他们想问的一切“打岔”的问题。
这些问题,恰好是孩子独立思考的体现,是自由呼吸的思维大树伸展的枝叶,叶茂根深,成长为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