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走进深附

跟着教授赴大鹏半岛开展地质考察


 

  12月16日,深大附中地理组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中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要求及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对野外实践的考察的要求在本学年的地理学科活动周中展开“大鹏半岛地质考察”的研学活动。

 

  此次活动的顺利展开得益于我校陈美英副校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玉林教授、深圳市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部部长、地质调查院院长方春波院长以及地理组同仁大力支持!正是在各方资源的大力的协助下地理科组实现了第一次较大规模带学生野外实践的愿望,弥补我学校地理老师心中的缺憾,当天全体地理老师也都有再次重温大学野外考察的感觉!

 

 

 

 

一、前期筹备 

——确定具体活动地点

 

初期

 

  依据“距离学校近”方便学生活动的原则而选址学校附近的小南山到“大榄郊野公园”,却分别因为小南山仅有花岗岩及其地貌,地质结构和岩性过于简单及大榄郊野公园行政区划归香港,活动不便进行。

 

后期

 

  经过前期的摸索及之后多方面调查和沟通最终选在“大鹏半岛”。因为大鹏不仅有以1.45亿年—1.35亿年晚侏罗系到早白垩系火山岩地层、地貌景观,而且还有更早的泥盆系3-4亿年前的沉积岩。大鹏半岛地层、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现象露头好、地质情况多样、岩石类型多样、车辆便于前行、角度便于观察。

 

末期

 

  确定地点后开始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安全教育、普及与考察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购买参与活动的人员的保险、安排当天用餐用水用车。

 

 

 

 

大鹏半岛”地球科学考察计划

 

 

2023年12月16日深大附中学生地质科考路线安排如下(7:10学校出发):

 

第一个地质点:鹿咀山庄,9:30到达,耗时约1个半个小时。

地层:泥盆系中统鼎湖山群

岩石:砂岩、砂砾岩地层,还有砾滩、泻湖、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等

地貌:海蚀崖、海蚀洞等海蚀地貌,断裂、褶皱、节理、层理等构造

 

第二个地质点:杨梅坑的杨梅河,11:20到达,耗时30分钟 。

①J3-K1七娘山组火山岩

岩石:火山岩地层

地质现象:流纹岩流纹构造,角砾构造、斑状构造

 

第三个地质点:东涌穿鼻岩,12:30分到达,耗时1个半钟。

①J3-K1七娘山组火山岩

岩石: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流纹岩、黑曜岩

地质现象:东涌沙滩、海蚀窗等地貌、凝灰岩、石英脉、共轭节理、断层等构造

 

第四个地质点:仙人石,14:30分到达,耗时20分钟。

地层:γβ1K1和γK2侵入岩和第四系

岩石: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

地质现象:花岗岩石蛋、石柱、海蚀地貌等

 

第五个地质点:15:20到达,耗时大约20分钟。

水头沙地质点(知识点:板岩、页岩地层,生物化石,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等);

地层:侏罗系下统金鸡组

岩石:砂砾岩、砂岩、空晶石斑点板岩、页岩等

地质现象:斑状构造、斑点构造等

 

第六个地质点:16:10到达,时间大约45分钟。17:00返程,大约19:30返回学校。

地层:第四系

岩石:砂砾沉积层

地质现象:海蚀崖、沉积韵律

 

 

 

二、活动过程——现场学习

 

第一站:鹿咀山庄 

 

 12月16日早上深大附中四十多位师生7:20 开始出发。大约9:00到达鹿咀山庄。主要观察这里泥盆系中统鼎湖山群的地层——该地层主要由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页岩;地质现象:海蚀地貌、断裂、褶皱、层理、节理等。相关知识讲授过后方院长和刘教授让大家仔细观察并触摸该处砂岩的粗糙质地及成分不同而显示的颜色不同的情况。

 

人鱼洞景观,这里也是周星驰电影《美人鱼》的拍摄地,有典型的海蚀崖海蚀洞等地貌景观。

 

 

 

第二站:杨梅坑 杨梅河   

 

 我们到达地点是杨梅河上游,首先刘教授讲解:这里的地层属于一亿年前的侏罗-白垩系七娘山组火山岩地层。而河谷中这些大块的石头是滚石,多是火成岩且是比较典型的是流纹岩。流纹岩是酸性喷出岩石,二氧化硅含量大,其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和石英组成。

 

 知识普及之后教授让同学们到河谷中找寻流纹岩。当学生看到河谷中特别多特别大的石头及浅浅的河水时个个都不仅连连发问:这些石头是这么形成的,这些石头哪来的,它是从上面滚下来的吗,我捡到石块是哪类岩石,这块石头上的特征是怎么形成的……在场的学生不是三五个人相互探讨就是去找教授求解!

 

 这里激发了学生非常多的思考!用时超过预期。

 

 

 

第三站 东涌穿鼻岩

 

  这里的地层年代与杨梅坑的时间几乎相同都是一亿年前的侏罗-白垩系七娘山组火山岩地层。我们去时正直涨潮,所以无法从沙滩过去,全体师生只能翻越嶙峋陡峭的岩石才能到达到穿鼻岩。这里有中生纪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石英岩脉、节理等现象,及最典型的海蚀窗。海蚀窗是基岩海岸上比较少见而又十分奇特的海蚀地貌,可以看到洞的两侧是非常的笔直,是因为在海蚀之前,该处有节理发生,岩性比较脆弱,后再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发育而成。

 

 

第四站:秤头角

 

  本该按计划到仙人石,因为前三个过程中同学们特别积极发问探索,因此时间有些耽搁,就临时调整了方案在后面三个地点选择了最后的秤头角,主要观察第四系的沙砾沉积岩及地貌。

  这里有典型沉积韵律。方院长讲解到大颗粒砾石的为河相沉积,细粒为海相沉积,两者是自然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气候较湿润时河流沉积作用较强,同时带来的颗粒物较大,沉积物颗粒较大。当气候较为干旱时,河流搬运的颗粒物粒径较小,此时海洋的沉积作用较强,此时以海洋沉积为主,气候反复变迁就形成了这种粗细交错沉积的现象——沉积韵律。同时海边的沉积岩石在海水经年累月的侵蚀下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

 

 

 

 

三、收获与感受

 

教师感想:

 

  我们地理科组要特别感谢刘教授和方院长的大力支持,从开始刘教授主动给我伸出援手到整个过程多次修改,多次协商,再到定详案。最后到活动前各种前期知识铺垫以及去行的车上对学生进行的生动又现实的爱国教育,及活动当天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能看到更多,教授午餐就吃榨菜和几片面包的朴实……这些无不传递着无言的教育。活动当天教授渊博的知识及和蔼的态度赢得全体学生的敬佩和爱戴,每个地方每一种岩石的成因,每一种地貌的形成过程都是用及其专业的知识、精准语言、认真专注的态度细细讲解。对学生各种问题来者不拒一一解答……直到最后到发稿前,教授来电“你把最后的定稿再发给我,我再帮你看一遍……”这些点点滴滴无不感动着我们。

 

  方院长为了保证活动正常举行,提前多次主动跟我协商各种时间安排,出发时间,路途时间,用餐时间以及提醒我会降温要我告知学生添加厚衣物及提醒我要告知学生要穿厚底鞋子因为会踩到棱角分明的岩石会搁脚……在一切安排妥当的前提下还是提前几天到实地走访了一遍,并提前对各个关卡和相关部门做了报备,更让人为之动容的是12.16日是周末,方院长自己亲自驱车从家自行前往大鹏给我们做讲解,整个过程完全义务!方院长现场精彩的是讲解、热情态度和极致的投入感无不感动着全体师生!

 

  活动结束后科组组的老师多次向我表达对刘教授和方院长的认真,专业,热情,投入……敬佩和感动!我深知,这次有形的活动背后无形的力量会继续在我们深大附中地理组老师和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事后回想起来,只感觉被周围这么多知识渊博、有教育热情的教授帮扶,有本组那么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协助,更有那么多兴趣昂然的学生相伴,顿感温暖与幸福!

 

——贺美利

 

  2023年12月16日,是深圳市大幅度降温的第一天,气温逐降,冬日里下着零星小雨,海边狂风肆虐。就是在这一天,我们深圳大学附属中学的地质学爱好者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玉琳教授和深圳市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部部长方春波博士的带领下,对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科学考察。

 

  作为一个从事地理教育三十多年的老教师、一个地质学的热爱者。这次地质考察活动深深地感动着我。首先,我被北京大学的刘玉林教授和深圳地质局的方春波博士所感动,从深大附中到大鹏半岛,历时两个多小时,刘教授在这段时间内认真地给学生讲解大鹏半岛的地质、地貌知识。到了大鹏半岛,刘教授和方博士领着同学们看岩石,观地貌,耐心回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直到18:00点,天黑之后才结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对地质专业的热爱。其次,我被我的学生感动着,我原以为深圳的孩子吃不了苦,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孩子们应该会有些情绪的。没有想到孩子们热情高涨,他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严守纪律、勤学好问。完全不顾当天的寒冷和狂风。他们在接近干涸的河床中寻找流纹岩,爬过海边的岩壁亲临海蚀洞,站在高高的山崖上观察背斜和向斜。最后,我被我的同事们感动,大家一起积极配合、认真组织、各种协调,没有任何一个人觉得我们是在加班,大家在各个环节都尽职尽责。最终完美地完成了这次考察活动。我为刘教授和方博士点赞!为我的同事们点赞!更要为我们深大附中的学子点赞!

 

——向美霞

 

  本次活动从早上7:20出发,到晚上20:30结束,超过12个小时,但全体师生仍然觉得时间不够,最终在夜色的提醒下怀着不舍的心情踏上返程的大巴。

 

  在深圳大鹏地质考察中,我深深被这片神奇土地的地质奇观所震撼。行走于七娘山间,我仿佛穿越了亿万年的时光,目睹了火山作用和海蚀地貌的壮丽景象。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痕迹上,每一眼都见证了地球演变的伟大。这次考察不仅让我对地球的变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激发了我对地质学的浓厚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大鹏地质之行让我领略到了书本上无法体会的奇特和生动。野外考察让地理学科更具魅力。大鹏的岩石、沙滩和海岸地貌,都如同自然的课本,让我对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宋晓頔

 

  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这次大家走到野外,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教材上的知识立刻眼见为事,再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触摸、思考,在通过北大地质学刘教授和地质调查院方院长的细致讲解,熟悉整体大鹏的地质地貌,同时研学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品质,孩子们遵守纪律,互相帮助,不怕辛苦,积极发问学习,值得给我们孩子们点赞!

 

——杨玉铃

 

  周六,在刘玉琳教授和方春波院长的带领下,地理组的所有老师和部分学生获得了难得的野外实践机会。在大学时,最期待的事就是到野外去实习,没想到工作了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格外的珍惜这个学习的过程。大鹏半岛真的很美,让人不由感叹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通过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塑造了如此多的美丽景观。借由这次的学习,我也对很多专业的地质名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也让我能够将知识运用到未来的教学当中。希望以后,还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

 

 ——陈梁辉

 

学生感想:

 

  地理是打开地球秘密的钥匙。

 

  在这次考察中,我看到书本里“僵硬”的知识在现实中生动的演绎,看到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鹿嘴山庄,海蚀崖陡峭险峻,海蚀洞幽深宁静,诉说不间断的海水侵蚀;在杨梅坑,由河流磨圆分选,大小形态各异的流纹岩与火山角砾岩宣告火山的无情;在东涌,切割大地的断层,彰显构造的伟力;在秤头角,粗细沉积物交替出现的沉积韵律展现了海面与古河流的相互沉积。

 

  观察地貌、触摸岩石,我们能通过地理沟通过去与现在,能遇见未来,构建地球的发展史。作为一名地理学习者,我十分荣幸能参与这次地质地貌考察活动,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也十分感谢刘教授、方院长、贺老师、陈老师等对我们的教学,为我们答疑解惑。

 

——高二9班董浩然

 

  在十二月十六日(周六)的地理野外考察是一次收获颇多难以忘怀的课外实践活动。刘玉琳等教授在此活动中为我们传授了许多相关的地质知识,如鹿嘴山庄,教授为我们讲授了岩石的成因与形成时代等。让我们从书中的理论知识中走出,走进现实,让死的理论变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能更好理解这些理论,将它们与现实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是意义非凡,以全新的途径获取更多的知识,让我们不断去突破自己,是难得的宝贵的机会。

 

——高二9班雷硕

 

  这一次地理考察真的超级有趣,让我知道原来深圳大鹏形成的时期,同时对于岩石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第一次看到了书本上的内容——背斜,海蚀洞,海蚀崖等。在第二个地质点时,感受到了火山岩的特别,也捡了一块流纹岩回来,在海边爬那些石头也是很刺激,喜欢!当时第一次感受到断裂带是什么样的,非常高兴周六有这个机会和刘教授与方院长去大鹏地理考察!

 

——高二10班陈婉琪

 

  这个周末,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大鹏地质公园,看到了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褶皱等多种多样的地貌。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将书上的知识具象化,见到了实物,并且重温了地质方面的知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让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地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另外,在这次活动中,我体会到了集体活动的意义,与同学边实践边学习,与老师同步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体悟成长,这将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高二11班孙夏子茗

 

  此次大鹏研学旅行是一次精彩纷呈的户外地理实践课,在北大刘教授、大鹏方院长以及各位地理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地理课本中走进真实情境,许多只能通过图片认识了解到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都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和触摸。

 

  在鹿嘴山庄,在爬山欣赏美景的途中,陡峭的海蚀崖、神秘的海蚀洞以及藏在杂草中的背斜褶皱,还有遍布木制栏杆的毛毛虫,无不使同学们连连赞叹;在杨梅坑,我们踏进小溪,找寻远古造山运动留下的痕迹,刘教授化身“鉴宝大师”,仔细地为同学们鉴别所寻找到的奇特岩石,并现场为我们讲解介绍角砾、流纹岩和斑状结构;在东涌海滩,我们不惧海浪、狂风,翻山过崖,在对知识的热情的驱动下成功抵达,沉浸于教授的专业讲解中……

 

  总而言之,这次活动无疑是成功且富有意义的,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之余能够出去走走、看看,能够以全新的途径获得有趣的知识,全力以赴应对所面临的挑战,不断的突破和超越自己,是十分珍贵和难得的。

 

——高二11班马静宜

 

  在满心期待与激动中,我们终于助来这一天——大鹏半岛地球科学考察。

 

  作为一名忠实的地理爱好者,一想到今天可以与教授和院长一同考察,便有了“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的感觉。历经约两小时,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鹿咀山庄。拾级而上掠过一排排小屋,映入眼帘的是蔚蓝的大海,是泥盆系——侏罗系的连绵的高山。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地质考察员,自然不能当“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君””而是要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时刻关注并学习相关的地质现象与知识。沿途,我们见到了呈阶级状的砂岩以及受外力形成的共扼节理,目睹了海蚀作用下造就的周星驰的《美人鱼》中的海蚀洞和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现象…… 杨梅河畔,在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岩石中,我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火山岩,如线条优美的流纹岩、形状奇特的石泡流纹岩等等。一路下来,我发现,每-块在我们眼中不起眼的、普通的石头,其实它们都是见证过潮起潮落、斗转星移、春去秋来、时代更替的独特美丽的岩石。在东涌,越过陡峭的”山”,看见那一头的数百前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奇特的原生岩石,还有那巨大壮观的海蚀洞,其中的别有洞天,让我不得不感慨大自然之神奇。崎岖的表面下,是大自然的浩瀚无穷的力量,是岁月的无穷无尽的打磨。秤头角的砂岩层堆积是大自然与岁月的沉淀,一层层的,看似普通,实则复杂且多变,内藏玄机,那是大自然的奥秘。

 

  坐在回家的车上,窗外的天黑了,导航显示已驶出大鹏区,手中摩挲着捡的三块岩石,一切似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这又是乎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我们将继续怀揣着对地理的热爱与对未知的好奇,以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迎接下一次奇妙的地质考察之旅。地质考察,累并充实着,开心着。

 

——高一10班赵怡琳

 

  周六,学校开展了野外地质考察活动。我们整装待发,满怀期待地前往大鹏地质公园进行考察。路途较远,好在刘教授在车上向我们讲解此行的内容,如认识地层岩石,学看地质图之类的。我们都迫不及待。

 

  到了目的地,第一站是鹿咀山庄,徒步上山,眺望是高耸的群山,正前方是翻涌的海浪。教授向我们介绍,这片是泥盆系鼎湖山群,脚下踩的红色的石头正是 布满节理的砂岩。感受到了层状的细腻砂岩,我们随后顺着山路走,沿途一边听着教授的讲解一边学习胜景下的知识,更加深入地知道了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的成因。如此美丽海岸地貌令人称奇!

 

  第二站是杨梅河,巨大岩石缝隙中流淌着溪水,临近河流发源地,火山岩当然是特色。我们围在教授身边,细心观察这流纹岩的模样。河岸边的大石头上,有许多白色点状的斑晶,在巨大的岩石上,也隐有石泡浮现。地球科学的奥秘,令人心生赞叹。

 

  最后是去了两个沙滩,东涌沙滩观察了海蚀洞,同学们顶着大风翻过石山,没有人抱怨辛苦,尽显出我校学子的求知风貌。岩壁上层状的沉积岩十分明显,复合节理跃然壁上,深感壮阔。

 

  站上海蚀平台,一抹斜阳在师生们的学术研讨下消失在天际,地质考察步入尾声,大家都感到了疲惫,但无人不收获颇丰。

 

——高一6班佘雨璇

 

  上周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去了大鹏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数我们去海蚀洞的经历了。当时已经是下午,黑云压在海面,翻腾的巨浪拍在礁石上散开,渗入地下,冷风贴着地面吹过,灌进裤子,无情地抓起沙子扬入鞋中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已经开始涨潮海漫上陆地,掩住去路。我们便排成一列,踩着石头,扒着突出的岩壁一点点在陡坡上蹭着,就这么到了对岸的沙滩上。海蚀洞很高,咋一看有十几米高,五六米宽,但还没有形成一线天的景象。向上望去,洞穴上方还有几簇灌木插入岩壁,伸展躯干,无声息地进行着生物风化,或许哪一天海蚀洞变就会变成海蚀柱,我期待着。洞里由于是通,有光不暗,但地面堆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头,并不好走。仔细一看裸露在空气中的大石头上面有着密密麻麻的斑晶,表皮还是罕见的紫色。

 

  开始我以为紫色来源于海水所裹挟带来的三价铁离子,在退潮后遗留在石头上,与空气接触后氧化的成果,但经过我好奇地触碰之后,发现入手手感比较滑腻,用鞋底蹭也有滑溜溜的感觉,才发觉其实有苔藓的功劳。我问了同行的刘教授,他说这是生物拟态的原因,有点神奇。

 

——高一12班李思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