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活动数学、化学学科的教学展示活动,日前在深圳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深大附中是深圳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的数学和化学学科示范基地。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与新教材实施,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本次数学、化学学科的研讨交流活动由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教育局主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深圳大学附属中学、中国教研网协办。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同步举行,全程网上直播,辐射全国。交流研讨活动分为示范课展示、说课展示及专家点评三个环节。
11月25日上午,数学学科教学展示活动在深大附中高中部演会中心举行,深圳市教育研究院吴振文老师主持活动,特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章建跃博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教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吴有昌老师担任点评专家。
深大附中高中部林伟芬、罗湖外语学校胡勇进、深圳中学林健三位老师分别讲授了“弧度制”、“数学探究-正方体界面的探究”和“数学建模-消防车调配问题”等三节课。
随后,三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展示课进行了说课,结合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阐述了授课内容的相关背景及授课思路等。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教研员吴有昌老师进行点评,他表示,这次课堂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参与展示的老师基本功非常扎实,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十分精彩,课程设计更是彰显了新课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这些经验都值得各地老师借鉴学习。
因疫情防控原因,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章建跃教授未能到场参会,进行了线上点评。章建跃教授认为:林伟芬老师的课以“实数度量角”为目标,以建立一种度量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为指导设计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课堂教学的品位较高;湾区之光、弧度制发展史小视频等这些学习素材的选择注重现实性。课堂中集中精力解决5个关键性问题,用30分钟完成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弧度制,而且领悟了构建度量制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四基、四能落实到位,充分展现了减负、增效背景下的高效课堂。
深大附中数学教师纷纷表示,本次研讨交流活动很大地提升了自身对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的解读和实践能力。
当天下午,化学学科教学展示活动在深大附中高中部演会中心举行。化学学科展示活动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化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吴运来老师主持,特别邀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专家、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杨明生校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化学教研员、广东省新一轮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程俊老师担任点评专家。
化学学科的三节展示课采用单元整体设计,对“盐类的水解”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关联,以“无机颜料铁黄制备条件的探究”为学习项目贯穿始终,学生经历“认识铁黄制备原理→初步尝试制备铁黄→优化铁黄制备条件”的过程。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及盐类水解的应用等相关知识体系。
深大附中高中部邹晓慧、红岭中学高中部江伟、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高中部胡倩三位老师分别讲授了《探究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盐类水解的概念、表征及规律》、《盐类水解的应用》三个课时。
三节课结束,学生还提出了不同思路的实验方案,与授课教师进一步探讨制备铁黄的合理方法。
接着,三位老师分别侧重教学整体设计、实验教学开展及评价设计实施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说课。
点评环节中,杨明生校长对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三节展示课按照理论建构、控制条件探究,铁黄制备来设置教学情境,三节课的设计层层递进,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每节课均注重在探究和对比基础上的证据推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建构方法、建构学习模型,并内化为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程俊老师认为三节课有着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展示深圳教研的风采。程老师从概念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情境设计的真实性及问题的活动化设计等角度对三节课的特点和亮点进行了逐一点评;此外,她从如何深层次挖掘学生的认知障碍及更高层次的教学价值追求等角度给予教学实施建议。
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如何实施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如何减少无效作业来实现减负增效、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应如何更新……深大附中化学科组的老师们听完课,就“双新”推进过程中的种种实践与思考展开热烈讨论,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光明日报客户端严圣禾通讯员蔡钦2021-11-30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