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走进深附

立足化学,一起战“疫”——记深大附中陈佳宁老师线上名优课




                           

《震惊,消毒不慎引大祸!》《震惊,口罩买回来不能立刻用,否则......》

很多时候我们打开网络,类似的文章标题就会不停刺激我们的眼球,标题上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新闻,如果是真的,我们又要怎么办?

在疫情的背景之下,信息的泛滥会带来恐慌,而破除恐慌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科学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4月11号上午,陈佳宁老师带来了一节“战疫中的化学课”,助力大家成为科普达人。


“研究表明喷洒过氧乙酸可以有效灭活病毒。”新闻报道出来以后,超市里面摆着醋的货架就空了。但是过氧乙酸跟乙酸是一回事吗?在网课的背景之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方便,所以陈佳宁老师将解答这个问题的任务布置给了学生,并且让学生改变身份,利用过氧乙酸的相关知识出一道化学题。命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但是通过小组合作并且借助网络的力量,让这个挑战变成了现实。在命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过氧乙酸这个有机物的相关性质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且在反客为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老师在命题时的思路,可谓是知己知彼。


有机合成的题目是考试的一个重难点,让学生以抗疫药物的制备为背景去命制题目,在命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的考点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充分体现了这节课的主题——在战疫的背景下,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


这节课的内容翔实,从消毒药品到抗疫药物到有机合成,从生活实际到课本知识,内容深入浅出,巧妙的将有机化学的知识融入到当今社会热点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据时事热点来命制化学题,深入课堂,化被动为主动,完美的体现了本节课的主旨。作为学生,认真学习,用学到的知识给父母朋友进行科普,破除恐慌,就是对医护人员和祖国最大的支持。在网课的背景之下,学生查阅资料以及小组合作都更加方便,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充分的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对未来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老师点评

立足核心素养,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注重社会责任,这是这节课的亮点。这节课从各种消毒剂的介绍开始,引申到口罩,防护药品最后到药物的属性,有机知识包含无机知识,但又以有机为主,完美体现课堂的主旨。课堂的四部分之间联系紧密,是化学与科普相结合的优秀案例。将当今的社会现实与学生的供题以及化学知识紧密结合,完美的消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节课将化学反应原理与科普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拓展知识,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化学。从消毒剂中学化学知识。从小组命题中学化学知识,强化实际应用,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小组命题与大数据统计相结合,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评价的融合,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还鼓励学生的学习劲头。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合作是教学方式的一个亮点,课前合作命题,课中合作解题,连成一体,这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值得发扬。

——深圳市化学教研员吴运来

 

这节课从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切入,落实了核心素养强调的要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让学生感兴趣,顺利的进入课堂。这节课落实了学生是主题,老师通过设问,启发,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突破了线下课的局限性,让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这节课看似科普课,但是实际切入点落实到了高考考点和学科的主干知识,落实到学生学习化学的引导。

线上教学对每个老师来说,是全新挑战,即使疫情结束,课堂教学的变革不会停止。这次变革来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对每个老师来说都是很好的提高。

——深大附中校长刘为基

 

陈佳宁老师从“化学与消毒”、“化学与防护”、“化学与制药”三个方面展开了“化学战疫”问题。这是一堂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将化学原理与科普相结合,让学生感知真实生活,体会到在抗击疫情中能学以致用。这更是一堂与高考紧密联系的课,从药物分子式和官能团看药物分析,从制备原理和有效成分看药物合成,让刚刚学完选修5的高二学生明确了高考有机如何考。课堂充分体现了如何在线上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前让学生小组合作命题、课堂解题,真正实现了将学生放在主体,让学生能形成自己的“志趣”,引导学生实现“在志趣中学习”。这堂课很好的为大家展示了“如何围绕新高考改革要求构建教学体系、落实教学质量目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深大附中化学教研组组长蔡钦老师

 

 

 

学生感受

 

PPT中知识点分类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用相关例题、习题结合知识点的方式上课,更有利于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并且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一节课下来学习到了很多疫情中相关的化学知识,大有收获。

——高二七班 林潞轩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难易结合,由浅及深,设计合理。通过同学自主设计题目,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地的参与到课堂中,增加了互动,加深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在线问答,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生动地讲解与习题结合,有效加深了对于知识点的印象。

——高二七班 湛梓昊

 

陈老师讲课细致严谨但又不失幽默,从最近热门的新型冠状病毒话题入手,将有机化学这部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生活化;让同学结合有机化学知识互相出题,让我们能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复习,加深理解。课堂上老师和我们积极互动,既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还让我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这节课让我收获颇丰,十分感谢老师的用心准备!

——高二七班 蓝海鹏

 

陈老师讲课富有耐心,对学生难懂或者易混淆的知识点总能耐心地一遍遍地讲解。此外,陈老师还很善于与同学互动,能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一位同学,提高了我们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2018届学生向泽焘(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陈老师讲的知识其实学过,也明白。但神奇的是,整节课我都跟着老师的节奏,丝毫不想错过每一个点,每一句话。如此吸引我的不是知识的深度,而是它们的广度,彼此的联系。陈老师有自己独特的化学网络,把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关联在一起,彼此交织,听得我耳前一亮,很好的解决高中化学知识点多且杂不利于记忆的问题,而且这种联系迁移的思维不就是化学素养之一吗?=面对不计其数的人名反应难懂难记,唯有找出它们彼此内在联系和转化关系,才能编织出一个美丽而绿色的合成路线。陈老师的课让我很喜欢很受用,绝不只是因为她的语气语言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引导的教授方法,更是因为其内在向我们传递的一生受用化学素养而非应付高考的解题技巧。感触颇多,愿此后还能向陈老师多多取经,感谢相遇。

——2018届学生刘泽全(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毕业已接近两年,有幸能再一次听到陈老师的课。这虽然是一节线上公开课,但让我感觉陈老师好像正在面前引领我思考。陈老师依然和以前一样极具亲和力,这让我仿佛回到了高中时的化学课堂。过去几个月,全国人民都在为对抗疫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中蕴含着不计其数的化学原理,将来极有可能成为考试中的热点。而陈老师的这节课就紧扣这一主题,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化学知识。纵观整节课堂,陈老师的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这充分体现了陈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陈老师又与同学们有恰到好处的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的良好。总的来说,陈老师的化学课一如既往地高质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到了有趣有用的化学知识,也对化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很幸运高中时能得到陈老师的点拨,感谢陈老师的辛勤付出!

——2018届学生苏诣可(中山大学数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