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远去的圣贤和古老的文化,我们如何突破时间限制去追寻那片身影去贴近那些神思?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网络课堂,我们如何突破空间限制去进行师生交流去实现实时对话?
深大附中石艺霞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答案。4月10日上午,一场令人叹服的《论语》整本书阅读专题探讨课“我眼中的子贡”在线上呈现,深圳市语文教研员和众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共两百余人前来观摩。
一、 以方法引领,授学生以渔
《论语》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本难啃的古代经典,石艺霞老师一直倡导用“梳理—探究”的方法来阅读此类经典,“梳理—探究”既是突破障碍进行深入阅读的有效方法,也是高考新课标所着重强调的一种能力。
围绕“我眼中的子贡”这一主题,课堂第一个环节便是学生的发言,由学生展示自己对《论语》中出现子贡的38则材料进行梳理得出的结论。
三位同学的发言很有代表性,各有其独特的角度,从中探究出子贡多个维度的形象特点:重诚信、求实务实、善言、维护老师等。这些,都是同学们立足于自己对材料的梳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落实。
并且,三人对材料的选取恰好体现了不同的层次,分别着眼于一则材料、多则材料、两则同话题材料。石老师也在此基础上一一总结出“梳理”的具体操作办法:一则之中找层次;多则之间找共性;同一话题找异同。
从具体实践到方法总结,这个环节可以说既接地气,又具备了形而上的升华。
二、 剥壳式推进,疑处掘深井
在同学们展示完自己的梳理结果之后,石老师也紧随其后,分享自己的梳理结果,石老师选取的角度是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按表扬和批评进行了分类,从中又探究出子贡更多的形象特征,将子贡的形象又推进了一层。
但是,石老师还不止于此,指出“瑚琏”一则似乎褒贬不定,是为疑处。于是,就此设定问题,让同学们开展分组讨论。
经过一番热烈的谈论之后,最后,在石老师的评点和补充中大家得出了比较统一的看法:孔子评价子贡是“瑚琏”,确实是肯定子贡的突出才能,但也并没有否定子贡的品德。当然,也可以认为是孔子对他表达了关怀天下、扩大格局的更高期待。而子贡,最后也确实如老师所期待的那样,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此之谓“瑚琏之器真君子,得执益彰贤门徒”。
通过这个环节,石老师又补充了“梳理”另一个实际操作办法:发现矛盾深探究。石老师也寄语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要放过疑问,深究下去就会有意外收获。
三、 引多种技术,赢热烈互动
整堂课不光在内容上引人入胜,引得观摩老师们连连叫好的更是在联合运用多种技术方面。我们知道,如何实现网课形式下高效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是当下一线教师最为头疼的事之一,对此,石老师有她独到有效的办法,可以说给我们所有一线教师上了一堂方法课。
石老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环节大胆引入了微信群聊功能,让学生们分组在事先加入的微信群中进行打字交流,同时石老师通过腾讯课堂分享屏幕功能让所有观摩者都能实时跟进学生的讨论过程。
除此之外,石老师还引入了金山同步编辑文档,让各组代表在讨论后将各自结论输入同一个文档中。而在老师的屏幕上,一个文档就将所有组的结论同时呈现了出来。
这一连串的举措,保证了学生之间的有效讨论,也保证了观摩者的实时参与,赢得了众多观摩老师的惊叹!
“好酷炫的网课!”
“太强了!”
“这个讨论方法太好了,学习了!”
“深大附中的实力表现!”
此外,这堂课还在深圳市语文群里引发如潮好评和热烈追捧。
专家点评
这节课符合了我对线上语文教学精品课例的期待,无论是学生发展追求还是课堂生态呈现。
《论语》是人教版选修教材的单元内容之一,通常会遭遇泛泛地“选”用若干语段“修”读一遍的教学命运,这样的蜻蜓点水,无论对教师、对学生还是对教材,都是遗憾。而石艺霞老师的这节课,启迪我们如何避免这三方遗憾。
这节课的设计,集中定标于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新课标强调的“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开展,而另两项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也合力推动。学生必须“阅读与鉴赏”了,才能做到“梳理与探究”,学生以连麦发言、以微信群讨论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学生全场思维在场,探究在场,交流在场,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推进与总结。教师提供方法,学生主力发展,达成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还示范了线上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走向深度探究。教师抛出“瑚琏是对子贡的批评还是赞扬”的问题,刺激学生思维,既要懂“瑚琏”的文化内涵,又要懂“子贡”的性格本质,还要揣摩孔子的立场态度。这个环节充分借助了线上工具,学生线上群聊开展讨论,学生在线编辑文档,教师即时刷新收集表,小组讨论的结果即时呈现,教学及时推进。环节紧凑,流程顺畅,没有浪费一枪一弹。
切口小而深,思路清晰,形式新颖,线上语文教学正是需要如此“小清新”。
——深圳市语文教研员 陈霞老师
石老师课堂中呈现的三位学生的例子十分有意义,呈现出的是学生不同能力层级的体现和对比。“夫子评子贡”的环节设计也很有价值,甚至已经超越梳理与探究,指向“君子不器”这个育人目标了。课的大部分阶段学生交互、师生交互的特点比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中心。另外,这个网课新环境下,我们老师很容易手忙脚乱的,但是今天我感觉到石老师是很大气的,是很能够适应这个环境的。
——深圳市语文教研员 葛福安老师
教师感言
深大附中石艺霞老师带学生读《论语》,梳理子贡,非常好!干净利落,课很漂亮!
——新安中学 吴泓老师
听完石老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这堂课不仅仅是集中体现了线上课堂对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更能看出学生和老师线下功夫。从师生互动可以看出专题阅读训练对学生梳理能力的提升,老师的补充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梳理形成互补,体现了教师引导的智慧。从课堂设计看,活动设计很有“心”意。比如活动中,先“生”后“师”,体现以“生”为本。学生梳理过程的呈现既然有个体代表,也有群体互动。比如内容的设计,始梳理的方法指导,终于梳理的目的——理解人的品德,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此外,老师的语言流畅自然又饱含感情,借用教研员葛福安老师的一句话就是“自带表情”的语言,让听着隔着屏幕,依然能有视觉美的体验。这40分钟的展示,实际上是背后400分钟甚至是更多分钟的沉淀,这样的钻与磨实在是值得我学习。
——深大附中语文学科组组长 赵金老师
2018年在石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做了一次《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尝试。在这次“试水”中我一直非常困惑,如何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掌握“梳理”“探究”等抽象的阅读能力呢?今日听了石老师的课,再听了葛福安老师的点评,我才发现,“梳理”“探究”不是识记类的知识点,而是运用类的技能,技能的获取不是靠教师的讲授,而应该让学生在观察思路中学习技能,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技能。石老师通过展示优秀同学的“梳理”思路的方法对其他同学予以启发,再通过设置探究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梳理”“探究”的试炼场。在石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了“梳理”“探究”的阅读能力,也对子贡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的了解。整个课堂精彩活跃,令人称叹。
——深大附中 宋雅雯老师
石老师的课堂还是一样的充满惊喜,即便是在网络授课期间,师生隔空对话,听课老师隔屏观摩,这种魅力也没有减损分毫!先是在技术层面“意外”习得了网络教学小组活动可视化呈现的绝佳方式,即利用金山文档的多人协作在线编辑功能来实时更新。后在思想层面
更是获得了极大的震撼!“梳理与探究”本是难度极大的教学任务之一,“整本书阅读”也是新课标规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物形象系列”的专题化学习更是时下热门话题之一,那这样充满挑战、极具意义的语文课堂,谁又能不爱呢?石老师通过学生典型作业,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在“一则之中找层次”、“多则之内找共性”、“同一话题找异同”等不同的梳理方法,更是基于学生的发现又抛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探究问题以供大家交流,即“发现矛盾深探究”。这样一来,学生个人阅读时所感知到的“我眼中的子贡”,倾听其他同学阅读时发现的不一样的子贡,和“我认为的孔子眼中的子贡”,三者综合,就是属于每个学生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和阅读体验,一定会是是他们忘不掉的子贡。这让我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比学生更功利化地去“匆忙赶路”的同时,是不是也可以停下来,像石老师这样,带着学生去从容地、优雅地赴一场语文的盛宴呢?感谢石老师的精彩呈现!
——深大附中 陈亚琼老师
在石老师的课堂,《论语》时时读,听石老师的授课,耳目常常新。虽然耳目常新,但我在今天受到的震撼以及启发还是很大。首先,她的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选题启发了我对“教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学生已经见识了语文世界中一些树木的情况下,何不适时地带领学生走进那个世界中的某片森林呢?另外,石老师在带领学生探寻《论语》中“子贡”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梳理探究的方式,通过具例来引导学生如何掌握特定的读书方法。我想,这种强调读书方法的课堂,是不是也在向学生们传递“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的理念呢?书无穷而法有数,书无定而法有则,作为基础性教育阶段的一门学科,语文课若能成功地帮助孩子们掌握了某几种主要的读书方法,那对他们未来要面临的学业乃至人生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当然,在组织开展小组讨论的教学活动中,石老师采用的分组微信群讨论及在线搜集文档这一类非常适合眼下线上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形式,更是引发了不少热议,而这也是让我这个新生辈对石老师这个有着24年教龄的前辈尤其佩服的地方。
——深大附中 伍懿老师
上午听完石老师的线上示范课《阅读梳理探究能力之“我看子贡”》,回忆起到2018年4月至6月曾经在3班、8班做过的《论语》专题研究,特别惭愧,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当时面临的阻力,看似是学生功利,眼看高二即将结束,着急备考,在意分数,而今一对比,想想,实际上可能更多的是自己没有能够调动起来,没有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的思维层面。比如:石老师看到众多雷同的思路,仍然能找到亮点,并且概括出来梳理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一则之中找层次、多则之中找共性、选两则进行对比(即综合梳理),课堂呈现出来,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逻辑清晰。而我则忽略了这散落在众多沙粒中的珍珠,没能抓住教育引导的契机。更深层的原因,我想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准备不够,阅读材料不充分,因而材料交互不够;二是理论不够,教学方向不明朗。没有一个山峰的坐标,不知去往何处,学生自然不知道该往哪儿爬上去,因而导致教师交互的不足。听完石老师的课,实在佩服她扎实的功底、严谨的思维、前沿的探索、教学的热情。
—— 深大附中 赵迎老师
现在专题课很热门,但是老师究竟如何设计专题,学生如何落实专题?石老师的这节课给出了答案。她给学生布置梳理预习,并在课堂上展示了三份颇有思维特色的作业,依据这三份作业,石老师与同学共同总结出“梳理”的三个基本方法:一则之中找层次、多则之内找共性、同一话题找异同。“方法”始终是渠道,找到方法,我们真正要走向的是内容,是思想。在梳理之下,石老师引导同学探究“瑚琏”之意,通过这一细节,带领我们分析子贡、走进子贡。石老师让我最敬佩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信群在线讨论,其他观摩学习的老师们能实时看到学生思维的过程,这让空中课堂有了“泥土”的芬芳。同时她又利用金山实时文档的多人编辑功能,给了学生一个小组报告的平台,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这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不流于形式、恰到好处地结合,让我收获颇丰。第二处,本节课是市级公开课,质量令人惊叹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最让我心生敬意的是,石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如此。市内其他老师纷纷反馈说学生表现好棒,师生配合度非常高,其实这是石老师长期培养的结果。网课阶段,石老师就围绕“梳理与探究”,与学生一起做了杜甫专题的学习,上学期她也带着同学们一起集中梳理了《论语》中的“子路”这一人物形象。石老师一直在教学一线扎实地摸索着改革的可能性,只为让学生更富兴趣,更有乐趣地学习语文。她的这种责任感与探索欲让我敬佩,她的行动派作风更让我折服。向石老师学习!
——深大附中 陈艳老师
石老师的课最大的亮点:完美体现线上教学互动性的优势,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学生的讨论过程,高效又有趣。让人眼前一亮,原来网课也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乐在其中。
最有感触的一点:透过这节课这扇窗,可以看到石老师平时许许多多节课,看到她教学实践的扎实性和前瞻性。当我们还局限于某一篇的时候她的专题教学已经芳香四溢。她将分类、比较、推理等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学生跟着这样扎扎实实学几年,思维肯定了不得。不止高考会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一辈子都将受益匪浅。同时,选取杜甫进行专题教学和《论语》进行整本书教学,大有深意。杜甫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论语》是儒家典籍。钱理群先生曾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想,在高中这样一个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期,石老师的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习得知识、锻炼思维,更为重要的大概就是这种人格的塑造吧。
——深大附中 肖骙老师
观摩了石老师的课,很喜欢!
网课之“技”与《论语》学习之“道”一并学习了。感谢!祝好!
——深圳市综合高中王桂老师
学生和家长感想
高二开始,我们跟着石老师深入了解了子路,回味了诗圣杜甫的一生。今天的课她同样为我们搭好地基:抛出疑问、准备史料,又再次把主动权交给我们,让我们在人物形象的大厦上涂抹出自己独特的色彩。网课的形式固然是新的,但更惊喜的,是她的课带给我们的思维碰撞、新发现中的好奇和一点点加深的对语文的热爱。惊喜!喜欢!
——高二(1)班 蓝妙芳
在今天上午的语文网课过程中,实现了线上小组讨论创新。大家都在小组群聊中踊跃发言,自觉遵守上课的纪律,包括使用可编辑文档表达观点,这是非常有创新性的形式,我也看到了很多老师在腾讯课堂的讨论区内对这种线上小组讨论模式的认可,希望在特殊时期网课学习能够像今天这样有更多的创新!
——高二(1)班 梁琬昕
讲到石老师的课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堂氛围,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大家都积极响应,跟前后同桌认真地讨论,连那些昏昏欲睡的同学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老师在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会尽可能照顾到所有同学,积极引导同学回答,给那些平时不好意思站起来的同学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同时,老师在教学上也很有自己的创新和方法,我记得高三有段时间,大家的写作练习到了一个瓶颈期,被折磨的痛苦不堪,老师在意识到之后,不再给我们布置整篇的写作作业,而是在课堂上给我们看一些有深刻意义的视频片段、读一些引人深思的文章节选,从而引导我们进行思考,让我们写下自己的感受,为日后的写作进行积累。在石老师的课堂上,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是成绩上的提升,还有对语文的认知,如果有机会,希望可以再上一节石老师的语文课。
——深大附中15届毕业生郭淑斌
石老师的语文课不仅能够让孩子学习到知识,更是培养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由老师一人主导课堂,在石老师的课堂上,石老师有时会放手让学生去主导课堂。
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在进行古文教学时,石老师会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几个人一组挑选文言文中的一段给同班同学们讲解,让学生去当一回老师更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古文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会略显枯燥和乏味,但让学生自己来当老师,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多。而对于上台讲课的孩子,可能在台上讲10分钟,底下至少要花2-3小时的时间去准备。这种实践需要孩子对所要讲的内容有很深刻的理解,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准确地将某个知识点传授出去,那么他一定彻底了解了这个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让孩子们深刻的记住了自己讲授的知识点,而且锻炼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深大附中15届毕业生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