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附中的教研组长是学科教学的带头人,是年轻教师的领路人,更是高质量教研的创新者。在此次深大附中名校名师线上优质课展示活动中,学校教研组长以特殊时期的平常之心,潜心磨课,奉献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好课。
层层递进 “克服”磨擦的生活物理课
当开学遇上疫情,网课不得不存在;当口罩遇上传送带,摩擦力更是不得不存在;当你听了深大附中物理教研组长张文春老师的初三物理复习课《生活中的摩擦力》,你的摩擦力学习问题将不复存在!
张老师这节课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带领着同学们对不同种类的摩擦力逐步分析整理和归纳,又结合疫情当下的传送带输送口罩巧妙设题,突破知识难点,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科技的思想理念。
在直播课程的一开始,张老师首先带着同学们一起回顾班上同学总结的摩擦力知识点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厘清了这一节复习课的知识脉络。
张老师首先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讲起,“手握水杯”、“人推箱子”、“传送带传送口罩”等例子从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了当下实事热点,让同学们对摩擦力有了丰富感性的认识,为摩擦力问题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思考。
接着张老师从生活实例到物理模型分析,再到方法总结,一步步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茅塞顿开,能够运用假设法、二力平衡条件等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复习过程中遇到的综合性比较高的摩擦力重难题。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对于物理的认识过程少不了实验这个环节,在网课期间,张老师就利用身边的实验器材录制小视频来帮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物理问题。在课堂上,同学们认真观看“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再结合图像分析,从而对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静摩擦力认识得更为透彻。
在整堂课中,张文春老师从生活实例过渡到物理模型,理论结合实验,相信这样一堂精彩的摩擦力复习课一定让各位同学对摩擦力都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
听课教师感言: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当中非常熟悉的一个力,无论在高中还是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摩擦力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文春老师这节课,虽然是初三的复习课,但是整节课形式多样,有图片展示、视频展示、还有演示实验,从多种角度展示摩擦力,让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上还是思维能力上都能螺旋上升,达到初三复习课的目的。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关于摩擦力的思维导图,每一张导图都独一无二,能用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展示他们自己对于摩擦力的理解,这说明了孩子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也展示了文春老师对他们一惯的引导,没有长时间对于知识结构导图的训练,很难做出这么漂亮的图。这种方式,对于初三复习,一定是很有帮助的。
——深大附中薛莉老师
汪中明老师:
文春姐的课,第一次听,真心惊艳到我了!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卓越教师的风范,流丽练达,高屋建瓴而又细致严谨。
开篇从深圳市历年关于力学内容的命题制高点发出,通过展示学生们课后制作的思维导图,引领学生拾贝成串,遇见森林,形成学生们自己的关于摩擦力的知识体系。妙的是在梳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筛选出了摩擦力这节内容的难点所在,而后引导学生,把焦点对准静动摩擦力,细致入微的分析静动摩擦力的特点。期间辅之以各种高大上的动画精美的课件以及实验视频,同时又不忘时刻关注学生们的接受状态,与学生互动充分。
张老师的课程教学形式丰富,关注社会热点,为学生们创设了非常好的学习情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方面的同时,还协同有家国情怀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言以蔽之,真名师、真好课!
——深大附中汪中明老师
孙琳老师:
张老师的这节关于摩擦力的复习课,本节课张老师以生活中的摩擦力出发,来唤醒学生对摩擦力的记忆。摩擦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太好理解,特别是判断摩擦力的方向问题,这也是张老师在本节课突破的重点及难点。
第一部分,张老师分析中考对摩擦力的考查程度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二部分,张老师对学生自主复习后做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第三部分,主要是突破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问题,张老师提出判断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张老师举的例子应用并掌握此方法,再通过例题进行巩固静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点。再通过提前录制好的关于静摩擦力的小视频,让学生说出实验现象,有效地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主动学习并掌握此知识点。第四部分,通过直接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讲解后,学生判断应该后,提出学生易错的理解方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及思考,再强调正确的理解及方法。张老师通过多年的初三中考复习经验,将在力学中占重要地位的摩擦力进行统筹的分解,对问题和例题的精心设计,突破学生对摩擦力理解的难点,再适当的拓展,让学生们对摩擦的掌握更有深度。张老师的本节复习课对我们青年教师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促使我们更加积极的备课及教学!
——深大附中孙琳老师
王培老师:
每次听张老师的课我都收获颇多,层层递进,耐心引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每个问题设置的都非常到位。对于一节摩擦力复习课,是学生的难点也是重点,张老师是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知识梳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到极致,课堂上再突破重难点,讲练结合,把课堂利用发挥到最大化。并且对于新形势下的中考把握的非常到位,研究中考动向,初高中进行了有效的衔接,通过实验由静摩擦到动摩擦的过渡,突然难点,找到摩擦力的大小的关系,并让学生总结。对学生易错点的地方重点强调,通过实验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影响,最后突出强调,让学生一下子能明白其中的意义。
——深大附中王培老师
阳秋萍老师:
“物理就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一门学科。”“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实验中能悟出大智慧来。”用张文春老师的课来阐释这两句话再合适不过了。摩擦力历来都是学生学习物理力学上的难点,在张老师的这一节课中,知识点层层递进,用思维导图巧妙地避开了繁杂的知识点讲解,用动画和实验真实呈现了物体的受力特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深大附中阳秋萍老师
杨晓静老师:
张文春老师的课生动、幽默,直观,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对学生掌握摩擦力能有很大的帮助。这节课开始播放一个“异想天开”的视频“假如没有摩擦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了解历年考点、相关考题类型。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本知识点在中考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再通过例题、动画将重难点具体化,从而突破本节的重点:摩擦力的方向。后面再通过视频突破难点:运动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
本节课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展现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是一节非常棒的课。
——深大附中杨晓静老师
樊丽老师:
张老师的本节公开课是一堂基于回顾与提升的摩擦力复习课,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过程”:
1、通过实验视频的形式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进而体会静摩擦力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一个范围,通过外在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回顾“最大静摩擦力”概念建立的过程。
2、传送带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传送装置,以其为素材的问题大都具有平静模糊、条件隐蔽、过程复杂的特点,传送带问题也成了学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张老师结合当今疫情,设置了一个传动带上运输口罩的物理情景,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循循善诱,通过假设法及受力分析法,一题多解,分析倾斜传动带上口罩的摩擦力有无。在例题的选择上选用综合性比较高的题型,这样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知识,又提升对这种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的分析能力。
——深大附中樊丽老师
钟文瑜老师:
摩擦力复习是初中复习的难点,亮点一是张老师授课内容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课顺序从静摩擦力到动摩擦力,从摩擦力的方向到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是重点,不同情景下摩擦力大小分析是难点突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亮点二:注重启发同学的思考,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层层递进,启发同学们思考,避免教师一言堂,从学生回答中关注学生的掌握知识情况。亮点三:学生画思维导图,把握知识脉络。学生课前画思维导图,课堂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反馈,让学生提前复习,在课堂上能针对不懂的问题有所侧重学习。
——深大附中钟文瑜老师
陈燕佳老师:
张老师这一节《生活中的摩擦力》复习课,首先通过短片带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唤醒对摩擦力知识的记忆,再从生活中最为常见又最难理解的静摩擦力开始分析,运用假设法,结合二力平衡知识一步步进行整理和总结,又结合当下疫情间必备的口罩巧妙设题,逐步带领学生攻克下传送带上的静摩擦力这一难点;之后通过实验视频从静摩擦力过渡到滑动摩擦力,并利用思考题带领学生逐步回顾总结出摩擦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每次听张老师的课总是能收获很多,每次听完总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如果给我同样的一节课,我是否也能做到同样的铺陈出新,同样的知识与乐趣兼具,同样的准确把握住重点难点和考点,作为青年教师的我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深大附中陈燕佳老师
高奕老师:
平日里每次听师傅的课,都能被生动的语言和耐心细致的引导所吸引。这次在直播网课中同样也是如此,同学们积极地在讨论区回答问题举手连麦发言,张老师给予孩子们及时的反馈,鼓励到了每一个同学。
这次的《生活中的摩擦力》这节初三复习课,内容充实,衔接紧密。张老师通过关于摩擦力丰富有趣的生活素材,以及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拉近了物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在这些典型例子分析之后,张老师又进行了方法上的归纳总结,化繁为简,使同学们对摩擦力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假设法,二力平衡条件来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张老师的课堂中,理论结合实验,生活实际结合物理模型,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经过感知、测量、分析的过程,达到了深化和提高的目的。
——深大附中高奕老师
听课学生感言
我非常喜欢张老师的物理课,张老师的课一直是那么充实而有趣,我们可以跟着老师的节奏逐步深入地学习。这节课复习的是关于摩擦力的知识,老师提前让我们制作思维导图,引导我们自主学习、理清思路,把握对本章节的大体层次,让我们对知识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也培养了我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老师也循循善诱,鼓励同学发出自己的观点,答案出现分歧时不会直接说哪一方不对,而会让我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帮助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寻得正确答案。所以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许多同学踊跃举手积极发言,整节课都充满乐趣。老师也经常夸赞我们的回答,让我们在鼓励中学习、成长。老师善于总结提炼,一句话简明扼要地辨析,让繁杂的知识点变得易理解记忆。一节课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非常期待每次与张老师在课堂上的相会,在老师的引领下掀开物理学的层层面纱。
初三(2)班徐艺嘉
上了张老师的课,不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分析能力上都有所进益,并且能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汲取知识,了解生活中的物理,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能够灵活的运用以及思考。
这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与摩擦力相关的知识,分析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问题。在课程中,张老师带我们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包括同学举手发言,隔空对话,评论区打字以及选择题答题框等方式来保证学生与老师的多元化互动。课堂上,张老师分享了视频来帮助我们理解,从而达到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目的。上课时,张老师会先引导我们思考,通过深入分析,结合实际,多方面结合地与同学探讨。张老师不引导我们将问题简化,将复杂的知识用更简短,更专业的语言来表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要点。通过整个课程,我理解了有关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例如滑动摩擦力的受力分析等内容,同时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深入探讨知识。对知识的主体有一个大体上的把握与分析,并且在课后会进一步深入探讨,磨练思维能力。
我很享受这个探寻物理奥秘的过程,期待之后每一次的探寻之旅。
初三(2)班罗天烁
“活跃”,是我对这节物理公开课最直观的感受——举手区里面满满地排满了希望上台的同学,不论是基础好的同学还是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都能踊跃举手,而我甚至都难以再次挤入排队区。这一现象是极好的,因为它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热忱,看见别人举手自己肯定也跃跃欲试。同时这也更利于老师的教学,以同学的思维方式切入课题,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接着便是“礼貌”,很容易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下课,都有学生和老师或是家长向老师投以热心的问好与真挚的感激,我当然也情不自禁在评论区表示我对老师的问好与感谢。或许这是一种感染作用吧。诚然,以上的现象是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张老师的教学方式的轻松诙谐。老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幽默风趣的课堂很容易抓住我的眼球,让我有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正如往日在学校上课的情形。所以本就短暂的四十分钟似乎变得更加短暂,下课后还有些意犹未尽。
初三(2)班张宇鑫
张老师一直都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不管是曾经在学校每一次帮我细心分析问题所在,从而让我进一步提高。还是现在在网上不厌其烦的为我解答许多基础的知识。她总是以一颗温和包容的心牵着我们一点一点往前走。这次复习课,课前老师也布置了思维导图的作业。课上则以有趣的视频与生动形象的PPT的结合带我们重温了摩擦力。老师还积极与我们互动,争取能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从而保证所有人都能得到有效的复习。经过这堂课课前的思维导图整理及老师课上的查漏补缺,我对摩擦力的了解更加的系统与深入,以前一些琐碎的知识也被整理了起来,起到了非常好的复习作用。不管怎么说,感谢张老师带给我们的这堂课!感谢张老师的精心准备与付出!
初三(2)班刘汉玉
今天的物理课,让我们都受益匪浅。张老师先用一个短视频引入要讲的内容——摩擦力,再一步步引导我们思考问题,一点点深入讲解,并借助练习题来巩固顺带考察我们的掌握情况。虽然我已经初三了,进入复习阶段,但再听一次这些内容,还是能发现以前存在的一些漏洞,对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整堂课同学们在讨论区积极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张老师也点了几位同学上台发言,并给予鼓励。让我们不仅复习知识,还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在欢乐活跃的气氛中上完了一堂物理课,意犹未尽。真的非常喜欢张老师的上课形式,既能学习到知识,气氛也不会过于凝重,思维也很发散活跃。感谢能遇到张老师这样的好老师!
初三(2)班关雪婷
提到咱张老师,第一印象就是咱老师的声音可是十分的甜美呢!还记得初二刚结识的时候,光看到这么一位庄重的形象就很放心了——这一定是一位有经验且严格的老师。果不其然,两年的相处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有的时候常常会和宿友聊天,聊到好的老师总会提到咱张老师,上课又有趣,教导人又耐心,而且变着法子教咱们学物理,很感激能遇上这么好的老师呢!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特殊的网上公开课,当时就很震惊——只有46个人的班级一下子能增加70多人挤进来听课,可见老师的受欢迎程度之高。在上这节课之前,老师有让着我们自己做一张思维导图,我认为这样子很可以,即达到了预习,也可以使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达到温习的效果,从而使上课效率更高(尤其是课前表扬会更加让人专注这么一件事)。在课上,同学们都很积极,而且很真实。最后,整节课也很圆满的结束,这一次都感觉氛围十分的浓厚呢!
初三(2)班江泉
走进张文春老师的课堂,看见温柔的张老师的面孔,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张老师先用几个简短的视频引入今天的复习要点—摩擦力。但张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场发挥的能力,总能让我们眼中乏味的复习课程变得精彩纷呈。既然是复习课,用几个简短的小视频快速复习今天所学过的知识。提前布置思维导图这样的家庭作业让我们提前了解自己明后天所要复习的知识点,让我们自行先查漏补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办法。自己先复习一遍,看看自己有哪些忘记了的知识点,再跟上张老师的课堂,细品回顾初二曾学过的知识。
张老师习惯把课堂更多的掌控权交给我们,与其说是张老师上课,不如说她只是为我们点了一把火,而我们燃烧了整片“草原”。她经常只是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或者是实验,一步步深挖,采取举手上台的方式让同学们自行踊跃上台发言。张老师一直提倡这样的做法,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初三(2)班蔡瑞
巧用实验 剖析实质的化学反应课
继深大附中高中部开设一系列广受好评的线上公开课时,附中初中部也紧随其后,开设了精彩纷呈的名师网络优课展示活动。化学教研组长陈永生老师率先为广大师生开设了初中部第一节线上公开课——《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陈老师从化学科组集体编制的《预习提纲》入手,温故知新,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酸和碱的定义理解,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紧接着提出问题:酸与碱能反应吗?先展示两个实验:氢氧化铜和稀硫酸;氢氧化铁和稀盐酸,发现它们都发生了反应。
再观察一个实验:向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无现象,是否表示它们不发生反应?思考得出: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需要酸碱指示剂。
从而又观看一个实验:
再向上述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又变回红色。得到滴加氢氧化钠后,溶液又变为碱性的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得出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陈老师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辨析概念内涵,特别强调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出了盐的概念,还特别强调了盐和食盐的区别。
课堂的最后,陈老师提出两套检验酸和碱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此次讨论区和学生的回答达到高潮,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酸碱中和反应设计实验方案的理解。
老师们评价:陈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引出各种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生动有趣,课堂反馈活跃,精彩纷呈。
学生们评价:陈老师能及时关注我们线上的回答,及时纠正我们的错误,经常鼓励和表扬我们,课堂的实验现象明显,对于理解化学知识点非常有用。很喜欢陈老师的课堂。
设问启思 科学有趣的生物生殖课
你小时候问过妈妈自己从哪里来的吗?得到的答案是不是千奇百怪?生物教研组长王子依依老师从科学的角度,带领同学们解答了“人的由来”这一问题。
上课前的几分钟,王老师播放了动画《小威向前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生动形象的精子“小威”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切。使学生简单易懂的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
紧接着,王老师抛出问题“同学们的生命开始于什么时候?”引出受精卵的形成离不开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通过三幅精心挑选的生殖细胞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生殖细胞的结构、大小和形状特点。
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又设问“这两种生殖细胞从哪里来?”以此展开了对男女生殖系统的讲解。结合相关知识,王老师还拓展了前列腺炎为什么会尿频尿急?男性为何要少泡温泉?什么是宫外孕?月经是如何形成的?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听完整节课,不难看出王子依依老师在课程设计上花了不少心思。比如,网络教学看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王老师就充分挖掘希沃云课堂的答题板功能,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利用答题板检测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的给与肯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避免学生长时间对着电脑,注意力不集中,王老师还精心设计了红蓝鱼配对游戏、云朵知识关联游戏,以及看图填词游戏等互动环节,提高了本节课的趣味性还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如此,王老师还邀请课代表们扮演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生殖系统的构成。
王老师的这堂课以问题串联,设问启思,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听课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纷纷表示干货满满。
一直都非常喜欢听依依姐的课,在学校的时候每周也至少会去听一节。在工作和生活中,亦师亦友的感觉超级棒!
“人的生殖”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整个初中生物学习中,最让孩子们兴奋的内容了。他们处于青春期,加上网络信息的影响,对于“人是怎么来的”“我为什么和异性有些不同”等等,都是处于一知半解中,而且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有的孩子会因为好奇,所以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有的可能因为害羞,不愿意去接受这些知识等等情况出现,对于生物老师来说可谓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呢?
不过这节课依依姐教学设计的非常好,孩子们课前预习的很充分,能够大方的举手介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让学生感受到人体的奥秘。由于疫情影响不能够在教室上课,缺少师生互动,这里就很好的利用了我们的希沃平台,让学生可以当一次小老师,自己控制课件。在小游戏的环节中,即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够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着实妙哉!
本节课也体现了依依姐一惯的上课风格,就是会将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课堂中提到为什么女性做B.超的时候要憋尿,因为膀胱充盈状态就类似一个放大镜,这样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子宫的内部结构了。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符合新课标理念,教学并不单单是让学生们学习课本上那些白纸黑字的知识点,更多的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感知生命的奥秘,享受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深大附中朱玲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