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孵化器
深大附中:抢占科技教育制高点,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中心、创客基地、3D实验室、智能化创新实验室……你能想象在一所中学可以见到这些大学才具备的硬件设施吗?在深圳,就有一所学校,以“创新、实用”为理念,以“学前沿科技知识”“习创新实用技能”为宗旨,将创意和实践贯穿在学校整个社团的教学活动之中,连续三届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大放异彩,她,就是深大附中。
被赞誉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孵化器的深大附中,校园科研氛围极其浓厚,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对教师参与各项课题研究和学生参加深圳市小课题研究的扶持力度,可以说,小课题成为校园内最绕不开的话题。作为深圳创新型高中的佼佼者,深大附中为培养真正适应未来科研环境与深圳创新型城市定位的人才下足了功夫,不仅提供完备的科技教育设施,依托深圳大学科技创新资源,更早的推动青少年在科技创新上进行探索。
成绩耀眼
科技创新实力全省名列前茅
今年7月,深大附中作为深圳市唯一晋级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项目的学校,教师吴道锐以科教制作项目《自动跟随多用途物流小车》夺得科技辅导员项目银奖,同时获一项专项奖:“知识就是力量”传播奖。
而在此前的第3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深大附中参与的 2个项目3件作品均荣获奖项。据介绍,在广东省赛事中,参展的科技创新作品从全省22支代表队近1200项作品中层层筛选而出,深圳市共选送22个项目参展。
展评中,深大附中教师陈伟指导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榕树–榕小蜂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协同进化机制的研究”荣获三等奖,这也是该校学生论文首次代表深圳市参赛并获奖。教师吴道锐“自动跟随多用途物流小车”、教师赵辉“海洋垃圾的产生、分类与防治研究”参加的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则分别荣获一等奖、三等奖。
事实上,在2018年的广东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深大附中就共荣获5项大奖,其中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比赛的项目就占有3项,成为全省晋级全国赛项目中最多的学校之一。
近三年,深大附中每年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部五个大项的比赛,每次参赛师生达100余名,学科覆盖面和获奖数在深圳市名列前茅,仅省级和省级以上奖就达到15个,更是先后有四个项目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竞赛并获全国二等奖。
平台广阔
学生科技创新、探究发明有支撑
“科技创新”在深大附中到底有多受重视?以1个中心3个基地领衔的硬核平台,在硬软件上为学子们科创探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高科技创新上,学校设有科技中心,其智能化创新实验室和生命科学综合实验室获市教育局百万经费扶持。美国两院院士马克·霍默恩教授带来的国际特色项目-outreach program,合作建立眼科学探究基地,共同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深圳大学在该校设立的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由大学教授担任创客导师指导附中学子参加各类创新大赛,组织附中师生到大学观摩学习。近几年,逐渐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赢家。同时,学校与科大讯飞、易尚展示等科技上市公司合作,建立创客基地和3D实验室,建设智慧课堂等,把前沿的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此外,深大附中还拥有多个科技社团,每一个社团都十分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中社团会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出自己想法,通过交流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学校社团教学方式灵活,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以任务为驱动的分组协同学习、网络化学习、网络视频教学、翻转课堂等都是社团中常用的学习方式。
目前,学校社团硬件方面现有制作工具主要有FDM3D打印机、6轴小型工业机械手、钻台、各种开源电子元器件等在中学领域较为先进的设备和器件。在软件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学校社团则引入和开设开源arduino电子制作平台等课程供学生学习。
课题多元
科研基地校给予学子专业化指导
10月10日下午,深大附中高中部举办2019年探究性小课题开题报告,19个小课题分三个会场同时开题汇报。现场,附中学子带来的课题主题丰富多样,研究钙元素含量、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关心地铁环线设计等纷纷亮相。
今年3月,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专项课题深大附中数学、历史课题开题会在深大附中举行。深大附中数学教师周后来主持的《智慧教室环境下高中个性化教学研究》课题组与历史学科教师范立红主持的《STEM+教育模式的开发及应用于基础学科教学的研究》正式开题,深大附中副校长刘书安表示,在一次国家级课题评审活动中同时有两个项目获批立项实属难得。从中,更能看出近年来学校对师生小课题研究的扶持力度,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完善的科研平台,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优良的科研氛围,给予附中学子更专业化的指导。
据悉,在深圳市2016年度中小学探究性小课题成果展示暨表彰工作会议上,深大附中便曾获“优秀示范学校”,其中3个小课题获评市优秀成果一等奖,1个课题获评市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学校教科研中心的组织下,2016年—2019年深大附中学生申报的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共有89项获得深圳市教科院立项,累计获得市政府资助经费100多万元。
模式独特
“中学+大学”双导师制,批量化培养创新人才
今年,深大附中推出“双导师制项目式学习拿云创新方案”,在新高一“拿云直升班”和“拿云自主班”率先推行双导师制项目式学习。
在“拿云直升班”和“拿云自主班”,学生可依据兴趣爱好组成项目研究小组,由深圳大学博士、教授担任校外导师,深大附中教师任校内导师,据介绍,该项目实施后或许将形成批量化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
“直升班与自主班将实现班级打通分组,十人左右为一组,进行小课题研究。”深大附中教科研中心主任陈伟介绍,这两个班的学生将利用校本课程、课余时间及周末节假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探究性课题研究等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还有机会参与到深大教授所带的博士生项目中去。
此外,深大附中还与深圳大学共设创新教育基地,由深圳大学教授担任附中创客导师,指导附中学生参加深圳市乃至全国的创新大赛,形成“大学+中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独特模式。
今年4月,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陶一桃教授率领深大团队赴深大附中参加“新高考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座谈会,并为“深圳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授牌,双方表示也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抢占新高考改革机遇,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好的平台。
动作频频
新团队横空出世,抢占科技教育制高点
近日,深大附中又有了新动作。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其中支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大附中积极响应,于11月成立科技教育创新团队,由校内正高级、高级教师为团队主要成员。该科技教育创新团队由深大附中副校长刘书安牵头,中学生物正高级教师陈伟、信息技术高级教师曾帆、吴道锐、历史高级教师秦方、数学高级王丽丽、化学中级教师马阳、中学地理教师陈琳等六人为主要核心成员,成员学科背景不尽相同,涵盖面广。
“学校通过多年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要让科技创新教育高质量地有深度、广度、规范开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来进行统筹、融合,因此,深大附中科技教育创新团队应运而生。”陈伟介绍道,该团队中学生处与教科研中心相伴而成,学科组、年级组均在团队架构之中,老师、学生纷纷囊括进这样的闭环管理之中,将为附中学子带来更全面更专业化的指导。
对于当下的科技创新教育,陈伟指出,国家需要创新型复合人才,这种人才需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终身学习能力的特质就是有主动探究的精神、拥有懂得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今,深大附中科技教育已独树一帜,小课题探究蔚然成风。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各成乃器”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学校再次扩平台,谋出路,以科技教育创新团队抢占科技教育制高点,势必会在深圳科技教育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方日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11/27/content_7834786.htm